羵羊考辨

羵羊考辨

即使现代人,也是浅尝辄止,对“羵羊”的认识至今仍然停留在“土之怪”这一水平上,没有人做进一步的探究。

然而,现代科学告诉我们,世界上并没有什么“精怪”。孔子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而把“羵羊”解释为“土之怪”,情有可原;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,仍然用“土之怪”来解释,就说不过去了。

“猹羊”到底是什么?

我们有责任、也有义务给出一个科学、合理的解释。

(二)“羵羊”外观特征之推想

两千五百年前的“羵羊”,已经不知下落;古代文献关于“羵羊”的描述,也语焉不详。然而,透过有限的文字记载,我们还是能够推想出“羵羊”的一些外观特征来:

1、它是活体。《国语》和《史记》皆未明言它是死体还是活体,但是,既然孔子称它是 “怪”,应该是一个蠕动的活体。三国吴人韦昭《国语注》说:“羊,生羊也,故谓之怪。”他认定是一只活羊。如果是死羊,也就谈不上“怪”了。现代的一些学者,有的认为是化石,有的认为是陶器,当属臆断。

2、形如胎肉。三国吴人唐固《国语注》:“羵羊,雌雄未成者也。”所谓“雌雄未成”,是说它好像未足月的胎儿,尚未成形。《国语》和《史记》一会儿说是狗,一会儿又说是羊,也是因为它虽然具备动物的雏形,但是形态未真,狗羊难辨。

3、体量不大。既然能够装在土罐里,体量应该不会太大。以狗或羊来推论,重量约为几公斤。

如此看来,这个神秘的不速之客,分明就是一块鲜活的“地下怪肉”。

(三)地下“怪肉”

其实,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很多与之类似的“怪肉”,不过名字不叫“羵羊”,而是称为“视肉”、“聚肉”、“肉芝”、“肉块”等。

《山海经》中记载了13处产“视肉”之地。如《海外北经·平丘甘祖》说:“平丘在三桑东,爰有遗玉、青鸟、视肉、杨柳、甘祖、甘华、白百果所生。”

晋代郭璞《山海经图赞·视肉》说:“聚肉有眼,而无肠胃。与彼马勃,颇相仿佛。”又说:“聚肉形如牛肝,有两目也。食之无尽,寻复更生如故。”

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说:“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,兄弟三人。丰不信方位之忌,尝于太岁上掘坑,见一肉块,大如斗,蠕蠕而动。遂填,其肉随填而出。丰惧,弃之。经宿长塞于庭。”

唐代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》说:“兰陵萧静之掘地得物,类人肉,肥润而红。烹而食之,逾月发生,力壮貌少。”

五代《敦煌新录》说:“乙巳春,怀州一花门生,率仆掘地,得肉块一枚,大三四斛许。以刀割之,内如肉,有肤膜。”

近年来,各地也陆续发现了很多“地下怪肉”,并称之为“太岁”:

1986年,甘肃永登县3个农民在起土打坯时,从10米深的地下挖出一个肉乎乎、滑溜溜、上白下黄的“怪肉”。

1992年,陕西周至县农民杜战盟在渭河打捞上来一块“怪肉”,外表黑色,切开为白肉,重达20公斤,一个星期之后长到35公斤。

1993年,地矿部一家钻井队在河北完县李司庄钻井时,从117米的地下岩层中钻出一堆“怪肉”,重达10公斤,颜色乳白,并伴有血液一样的液体。

2002年,吉林桦甸县农民韩增禄在山上发现一个“肉坨”,重达49公斤,保存于纸箱中半年有余,依然鲜活如初。

2005年5月,江苏连云港市东辛农场职工尹健在连云港海滩捡到一个重达7.5公斤的 “怪肉”,白亮如玉。

综合上述古今例证来看,这些“地下怪肉”的共同特点是:1、生长在地下;2、多为活体;3、外观似肉;4、颜色不一,以白色居多。

这些特点,与“精羊”的外观特征基本吻合。

通过同性类比推理,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“羵羊”就是这种“地下怪肉”。

(四)破解“怪肉”之谜

令人吃惊的是,古人对于“地下怪肉”已经有了初步的较为科学的认识。

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山海经》,有意将“视肉”的排序放在了动物之后、植物之前,十分耐人寻味。

晋代郭璞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者,他认为“聚肉”与一种叫马勃的菌类“颇相仿佛”。马勃,又称“脱皮马勃”,属灰包科,幼时内外纯白色,内部肉质,稍带粘性,子实体入药。

明代药学家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肉芝,状如肉,乃生物也。白者如截肪,黄者如紫金,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。”他直接把“肉芝”列入“菜部”,与木耳、香蕈、土菌等并列,指称其“乃生物也”,并详细说明了它的药用价值。

这些认识,已经远远超越了“太岁”等迷信之说,接近于科学解释。

为了破解“地下怪肉”之谜,科学家对它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确认它是一种菌类,叫做“粘菌复合体”。它是由几十亿年前的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。这种生物叫做原生质生物,是生命的原始状态。原生质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够游动,它既可以像动物一样通过吞噬其他的生物生活,也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生活。这个“粘菌复合体”,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,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,按《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》分析,它的位置应在菌(藻)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。也就是说,它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,向左就会发展到植物界,向右就会发展到动物界,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、灵芝一样的真菌类。由于非常少见,一直是生命演化研究的一个盲点。

进一步研究发现,这种“粘菌复合体”含有将近50%的蛋白质和核酸,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十分有帮助。

(五)结语

“羵羊”原本生长在地下,因季桓子挖井而得见天日,因孔子辨识而名留青史。它既不是“精”,也不是“怪”,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菌类。

(注)季桓子穿井之处,在今天的山东费县上冶镇古城村。此处在春秋时期是季孙氏的封地,至今还保留着“季桓子井”遗迹。由于年代久远,古井早已淤塞;尚存两幢石碑,一为清代乾隆年间费县知县骆大俊立,面刻“季桓子井”4字,一为清代嘉庆年间督粮道孙星衍、费县知县郭志青合立,面刻“季桓子得羧羊之井”8字。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