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总结了下,主要是有3方面的原因。
首先是,工业化的反噬。
越来越缺乏议价权,这是因为以前的工人可以靠力气的大小来评估好坏,或者你有一门手艺能生产出很好的产品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工业机械化把人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弱化了。
卓别林有部电影《摩登时代》,每天的工作就是拧螺丝,这样的事情随便找个女工或者童工都能胜任,那为什么不找性价比更高的女工和童工呢?
所以,在第一个世界工厂的英国,就出现了大量聘用童工的现象,工人的赚钱能力也就越来越弱。
根据美国的数据,上世纪60~80年代的美国工人,一个男人在工厂上班,可以让家人住大房子,开皮卡,养几个孩子,女主人还能当全职主妇。
而现在呢,不打几份工都养不活自己,这就是工业化的反噬。
其次是,生产工具大幅消耗了打工人的时间和精力。
比如PPT,过去我们汇报几页纸就能搞定,可现在呢,不花几天时间做个几十页的PPT你都拿不出手,还要美化做的好看,这哪里是解放劳动力啊,明明是在消耗劳动力。
还有微信,确实是方便了大家的联系和沟通,但也让工作变成了24小时待命。
可以说现代的生产工具在大幅提高人的效率的同时,也把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给挤占了,让人疲于奔命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啊。
最后就是,消费主义让大部分人都成为了饱食穷民。
在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价值观,好好上学,然后找一个好工作。开始挣钱了,就开始了各种消费。收入越来越高,欲望越来越大,想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,车子房子度假生小孩,需要大量的钱,于是更加努力的工作,寻求升职和加薪。
收入越多,就越敢去消费,有了小房子又想要大房子,于是贷款也越多。
这种价值观的结果:你越努力,挣钱的钱越多,欲望就越大,反而获得的债务越多,陷入财务危机的怪圈之中。
就像老鼠赛跑一样,跑得越快轮子转的也越快,在这个赛道无论你跑多快,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你累到趴下。
而且消费主要还有个魔力,它会让你自动对周围的人进行分档,拿苹果手机的会觉得用小米的低档,穿耐克阿迪的会看不上穿匹克特步的,就这样,人被一张张虚假的身份标签给束缚,欲望被引导,不断买买买。
总之,赚钱的能力有始终赶不上膨胀的欲望,最终陷入越忙越穷,越穷越忙的怪圈。
我们大学时候和现在,工资收入增加了不少,但幸福感提升了多少?
曾几何时那时候的社会,家家户户有存款,生活也总是有结余。现在,各种剁手信用卡花呗白条,甚至连没毕业大学生就已经开始借债消费,负债累累。
多少人负债前行,在破产的边缘跳舞而不自知。穷其一生都不过是在老鼠赛跑的圈子里打转。而随便来点风吹草动,就会因债台高筑,而生不如死。
那么,怎么摆脱这个贫穷的循环呢?
《增广贤文》有句话说得好,富者思来年,穷人想眼前。经济学家阿比吉特提过一个“贫穷的循环”:一个人收入下降,就会下意识去做更多工作,减少思考复盘的时间。这,又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下降。收入、工作和思维形成闭环,就像是牢固的锁,将人困在狭窄的圈子里。
千面影帝梁家辉年轻时一年经常同拍3~4部片子,导致工作连轴转,忙的时候根本没时间研究剧本和角色,就索性套用上部作品的表演模式,长此以往,虽然钱赚到了,但口碑崩了,片约也少了。这让梁家辉反思到,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复自己,去炒冷饭,那自己就离淘汰不远了。
所以,要跳出这个怪圈,首先就要打破人生的枷锁,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。要记住,普通人最宝贵的资产永远不是你此刻的工资,而是你的时间,既要吃生活的苦,更要吃思考的苦,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,才能在人生的留白中描绘更多的可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